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唐(618-907) 高10.4厘米,口径4.3厘米,底径4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敞口,短颈,丰肩,收腹,饼足,肩部有短直流和带状柄。通体施白釉,釉下施白色化妆土,施釉不及底,釉面有细碎开片,并有垂釉痕迹。釉面莹洁,白中泛青,灰白色胎,胎质略粗。
唐(618-907) 通高20厘米,口径23.6厘米,底径11.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高圆盖,盖面微隆起,子母口,斜壁,浅圈足。底有墨书“卐”字。内外施白釉,外壁施釉不及底。釉面有垂流痕迹,俗称“泪痕”。
隋(581-618) 高12.5厘米,口径7.9厘米,底径8.2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盘口,束颈,扁圆腹,饼足,莲苞钮盖,盖钮内凹。整器施白釉,釉下施化妆土,外壁施釉不及底,积釉处泛浅青色,釉面有细碎开片。胎质白而细腻。白釉最早出现于北朝,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(575年)范粹墓出土了最早的一批白瓷,早期白瓷釉色多泛黄或泛灰。
隋(581-618) 高12厘米,口径31.5厘米,底径17.1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口微外撇,浅腹,平底,空心高足。盘内心有六个支烧痕。通体施白釉,釉下施化妆土,盘外施釉不到底,釉面布满细碎开片。胎呈浅灰色,胎体厚重。
隋(581-618) 高13厘米,口径5.8厘米,底径6.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直口,短颈,丰肩,鼓腹,饼足。肩部有四系。腹部刻仰莲瓣纹。通体施青釉,施釉不及底,釉色青中泛黄,釉面有细小开片纹。胎体较厚,呈灰色。湘阴窑位于湖南省湘阴县,汉代始烧。
唐(618-907) 高11.3厘米,口径10.5厘米 北京密云县沿村出土 唇口,束颈,丰肩,鼓腹,圜底,下承以三兽足。炉口、颈施以深黄釉,肩部饰以三彩叶状纹,层次分明,腹部施以蓝、白釉。釉色色彩斑斓,黄、白、蓝、绿等颜色相互交融浸润,给人一种美的质感。胎质洁白坚致,莹润细腻。
金(1115-1234) 高4.2厘米,口径18.5厘米,底径6.2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敞口,浅腹,圈足,足脊无釉。内外施青绿釉。盘心刻团花牡丹纹。胎体呈灰色,釉面莹亮,釉层较厚,有气泡。
金(1115-1234) 高7厘米,口径7.6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折沿,直口,束颈,鼓腹,平底,下承以三兽足。通体施青釉,釉面光洁莹润有大开片,造型小巧别致。
晋(265-420) 通高25.7厘米,上径22厘米,底径16.7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灰陶。明器。攒尖顶,顶上开三角形窗,下部有透气孔。囷即圆形仓,古代用以储存粮食。
西晋(265-317) 高18.7厘米 1962年北京西郊景王坟西晋墓葬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红陶。明器。武士形象。头戴两侧有护耳的尖顶兜鍪,兜鍪前面中心处呈尖状下凸,护住眉心,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战士头盔。头部为模印预制后插入颈部的。上身穿筒袖铠,腰束带,下着裤。全身自颈部以下施褐色釉,颈部以上涂白粉,推测面部应原有彩绘,右手似执鞭,作驱车前行状,推测为车夫,形象简约。
西晋(265-317) 长25.6厘米,宽17.1厘米,高5.2厘米 1962年北京西郊景王坟西晋墓葬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红陶。明器。长方形,共分为十个大小不等的格子。外施褐色釉,底部有座,并有弧形装饰,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型随葬器物之一,并且可作为中原地区墓葬分期的标准器物之一,流行于公元3世纪中期至5世纪末期。
西晋(265-317) 长13.2厘米,口径4.2厘米 1962年北京西郊景王坟西晋墓葬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。明器。直口,平肩,肩部两侧各有一个桥形系,长方形直腹,平底,底部有两个倒梯形长直足。通体施低温褐色釉,釉色不匀。
汉(前206-220) 直径8.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灰陶。扁圆形,两面模印花纹,边缘为锯齿纹,中心为花卉纹,中间以细小乳钉为底纹,印有鱼纹动物图案。轻轻摇之,哗哗作响。
汉(前206-220) 通高25厘米,口径12厘米 北京高碑店大土坨汉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灰陶。筒形,直壁,平底,下承以三兽足,盖面微弧。奁身上下各饰两道凸弦纹,弦纹之间两侧各贴一兽面衔环铺首。奁为盛化妆用品的容器,形式多样,依据所盛物品的不同而不同,多见圆形,用以盛脂粉,也有方形或长方形,用以盛梳子、箅子及簪子等,也有的大奁中套小奁。
汉(前206-220) 通高19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灰陶。鸮形,头为尊盖,双目圆睁,嘴为钩形。两爪及尾部鼎立而成三足。通体施黄釉,尊两侧刻划出羽毛,为鸮的翅膀。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